1. 石塊、獸骨、龜甲:
紙在還未發明之前,人類最早是在石塊、獸骨、龜甲上寫字,但其缺點是費力,且能寫的字數又有限。
2. 竹簡、木簡:
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人們開始在竹簡、木簡上寫字,然後在一片片將其串起,使其成為一本書。如此雖可寫較多的字,但卻很笨重,且攜帶也不方便。
3. 縑帛:
一直到絲織品發達後,便有人利用輕便的縑帛(利用在製絲或製麻時,從水中撈取多餘的亂絲和亂麻,曬乾製成)來寫字,可是價格昂貴並非一般人使用的起。
4. 蔡侯紙:
東漢蔡倫發明,創先用樹皮、麻頭、破布和破魚網來造紙,命名為「蔡侯紙」。人們才擁有輕便且價廉的書寫紙張。
5. 各式各樣的紙:
一直到現在,紙張陸續的開發研究,越來越多樣化,且很精緻,分類很細,畫素描有素描用紙、印表機有專用紙、、、。但卻亂墾亂伐,而影響到森林環境的水土保持。
6. 再生紙:
由原生漿製成的紙張先印成書籍後,進行第一次回收,再用於筆記本、便條紙、、、以及大量印刷的新聞紙;接著再進行第二次回收,再製成不能回收的衛生紙,如此每張紙至少回收三次,才作為垃圾處理,既能維護森林資源,也減少了大量的垃圾份量。
由於森林環境的水土保持再再的受影響,且環保意識漸漸抬頭,善用紙資源是必要的。其實早在明朝時代,由於文書貴重,人們將廢紙洗去朱墨和污穢,浸入水槽重新再造依然成紙,名為還是魂紙,即為現今的再生紙。所以紙張演進到再生紙,都有它存在的的原因,以前是由於它很貴重;現在則為了環保。
關於竹簡: 無紙化並不代表書一定要電子化,像我最近在一個跳蚤商店中,就發現一副刻有東坡居士水調歌頭的竹簡,對它愛不釋手(照片就在我部落格中)。 在電腦螢幕前,古文只是冰冷的一堆資料,但觸摸這副前人智慧的結晶,反而更能讓領略古人的意境。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