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10日 星期一

台灣造紙文化

造紙的故鄉是「埔里」,昭和十五年,日本人的水質調查發現埔里是優良水源地區之一,量多、含鐵及其他礦物質低,故以後糖廠、酒廠、紙廠均設於此。但台灣的造紙文化共可分五期:


1. 原始時期:
根據三國時代,東吳人沈瑩的記載,當時台灣的原住民已經開始使用「樹皮紙」,它是種非紙之紙。


2. 荷據時期:
西元1624年,荷蘭人佔據台灣,傳入歐洲手工紙用它來印製傳教書籍,並教原住民兒童習字。然而當時歐洲手工紙是根據中國造紙術改造的。 

3. 開台時期:
西元1661年,鄭成功領軍來台,如此台灣和大陸有了更多往來機會,開始接觸大陸紙張,並且大量使用,尤其是宗教用紙方面。如:燒香的紙錢。

到1871年,南投埔里一帶(舊稱:水沙連)已有人工造竹紙,這是台灣造紙的開始。而埔里造紙的開始,約於台灣光復前十年(西元1935年)前後,完全採用日本式的「流漉」抄紙法,最適合抄製皮料薄紙,與福建安徽製造毛邊紙、宣紙等的日本稱為「流漉」的方法不同。 

4. 日據時代:
西元1895年日本佔據台灣,台灣因拜媽祖燒紙錢的風氣盛,所以手工竹紙工廠的數量增加,分佈範圍越來越廣。1898年之後,現嘉義白河開始,台灣也開始使用簡單的機器來處理造紙原料。日本式手工紙法和機器造紙,也就是在此時漸進台灣。

5. 光復後:
1945年10月25日,台灣從日本統治下光復,造紙因受戰爭轟炸的嚴重破壞,機械與廠房大都損毀,民窮財盡,日常生活所需極缺乏,所幸技術人員因退役返台眾多,人才充足,利用舊廢材料代替原料勉強生產,紙為日用必須品之一,既使品質差,但市價與利潤皆高,因此數年之內,經濟日漸成長。

至於埔里能成為台灣的手工造紙重鎮,是自日人打下基礎後,但最重要的還是在台灣光復後,由於大陸撤退來台的精英,多為讀書人,書法、繪畫都是一流的,海峽兩岸交通斷絕,互不往來,書畫用紙無法取得,造成當時各方都在試製書畫紙與殷切需要的情形。

所以埔里在光復之後,除紙廠量大增外,紙張種類與品質,製造設備與技術,皆有日新月益的進步。亦由於島內需要殷切,埔里人們紛紛設立手工造紙廠,父教子、師教徒,皆屬家庭工業,且產量日增,導致有過剩之勢。


3 則留言:

  1. 從台灣造紙的歷史,連到妳這來,很高興有妳為大家分享這麼多關於紙的文化,
    我正好也寫了一篇關於手工造紙,歡迎來給予指教唷!
    http://www.wretch.cc/blog/FloraBread&article_id=8472176

    [版主回覆08/16/2007 23:32:44]即然選擇以紙做為創作的素材,當然得對紙的文化有一定的瞭解囉~ 不然可是沒有辦法將紙的特性發揮到極致的~

    回覆刪除
  2. 不好意思..選字沒有選好,只顯示了「妳」,更正為「你」,抱歉唷!
    [版主回覆08/16/2007 23:34:01]呵呵~ 沒有關係~ 我已經很習慣被誤認囉~

    回覆刪除
  3. 終於對於紙的文化來源更為了解...
    [版主回覆04/15/2010 16:25:54]很高興我所分享的資訊能對妳有所幫助~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