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14日 星期一

剪紙溯源

剪紙藝術起源很早,根據考古其歷史可追朔到西元六世紀,甚至更早。

在過去,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在葬禮上燃燒,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

現在,剪紙更多地是用於裝飾,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

據考證,從商代始(西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金銀箔、皮革或絲織品進行接空刻花製作裝飾品。

西漢時,人們用麻纖維造紙,傳說漢武帝的寵妃李氏去世後,帝思念不已,臥不安度,食不甘味,於是請術士用麻紙剪了李妃的影象為其招魂,這大概是最早的剪紙。

西元105年,蔡倫改進和推廣前人的經驗開始大量造紙,這種鏤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從而誕生了剪紙藝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唐宋時期,流行「鏤金作勝」的風俗。「勝」,就是用紙或金銀箔、絲帛剪刻而成的花樣,剪成套方幾何形者,稱為「方勝」;剪成花草形者,稱為「華勝」,剪成人形者,就稱之為「人勝」。南朝梁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七日為人日,(《東方朔傳·歲時節》:天地初開,一日雞,二日狗,三日豬, 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盛,陰則災。 八日之中,尤以人日為重,又稱「人勝節。」)以七種菜為羹;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於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

唐代大詩人杜甫以《人日》為題作詩:「此日此時人共得,一談一笑俗相看。尊前柏葉休隨酒,勝裡金花巧耐寒。」另一位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也作有《人日》詩,詩中說:「鏤金作勝傳荊俗,剪綵為人起晉風。」唐代李遠《剪綵》詩寫道:「剪綵贈相親,銀綴鳳真,雙雙御綏鳥,兩兩度橋人,葉逐金刀出,花隨玉指新,願君千萬歲,無處不逢春。」六十年代在新疆出土的文物中,還有一件唐代的人勝剪紙,七個女子人形排列成行,此勝用於圍飾髮髻。

在宋代,隨著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許多工藝美術應運而生,有的將剪紙作為禮品的點綴,有的貼在窗上,有的裝飾燈彩,還有的剪成所謂"龍虎"之類,並出現了專業剪紙藝術家。

宋代剪紙用於工藝裝飾的一個重要創造,是吉州窯的瓷器,產品有茶盞和花瓶等,造型生動、活潑,它是作者在施釉過程中,貼上剪紙,入窯燒制而成的。

到了明代,剪紙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應用典型例子是"走馬燈"。它又叫夾紗燈,是將剪紙夾在紗中,用燭光映出花紋。

在清代,因滿族人有剪紙的習俗,所以剪紙進入宮廷。

作為一種民間世藝術,剪紙的題材很廣泛,它既反映現實生活中群眾喜聞樂見的事物,也表現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因為剪紙的作者大多來自農村,所以她們的作品題材大部是取材自己的實際生活,如餵雞、養豬、牧羊、放牛、騎驢趕車走娘家和抱胖娃娃,搞家庭副業,參加田間勞動,有的直接表現自己伺養的家禽、家畜,如雞、鴨、鵝、牛、馬、羊、駱駝、狗、貓等。

也有的表現生活中常常見到的植物,如:梅、蘭、竹、菊、牡丹、荷花、水仙,還有各種瓜果、蔬菜等。因為這些題材都來自生活,所以剪紙作品表現的內容生活氣息就十分濃厚。


民間流傳的神話故事也剪紙的重要題材。如江浙一帶,民間剪紙在題材上大部分取材于當地流傳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紅摟夢、西廂記等故事的情節。民間藝人用剪紙這一形式來表達自己對這些故事中的人物的愛與憎。京劇的發源地在北京,岡此,京劇險譜剪紙就以臨近北京的蔚縣最為著稱。此外諸如八仙過海、上八訕、下八仙、嫦娥奔月、天女散花。

每一種藝術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由於剪紙材料(紙)和所用的工具(剪刀和刻刀)決定了剪紙具
有它自己的藝術風格。

剪紙很講究線條,因為剪紙的畫面就是由線條構成的。由此就產生了千刻不落,萬剪不斷的結構。這是剪紙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

剪紙的線條歸納為五個字:圓、尖、方、缺、線。要求達到:圓如秋月、尖如麥芒、方如青磚、缺如鋸齒、線如鬍鬚。可以說線條是剪紙造型的基礎。在構圖上,剪紙不同於其他繪畫,可以把太陽、月亮、星星,飛鳥、雲彩,同地面上的建築物、人群,動物同時安排在一個畫面上。

剪紙一般不採取寫實手法。它的形象誇張、簡潔、優美,富有節奏感 。還有,剪紙色彩單純、明快。不作同類色、類似色、鄰近色的配置,在對比色中求協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