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20日 星期日

中國古代名紙

明仁殿紙:
明仁殿紙是元代一種御用的高級加工紙,以宋代金粟箋為樣板模式而製作,用上等皮紙染成黃色,背面刷粉並灑金片,再在紙的兩面塗蠟並砑光,紙質厚重,紙的正面一般用泥金描滿如意雲紋,此紙專供宮廷內府使用。

元代的端本堂紙與明仁殿紙制式大致相同,明仁殿是皇帝看書的地方,因其只供皇帝使用,因而稱為明仁殿紙。端本堂是太子讀書的地方,端本堂紙則只供皇太子使用。這兩種紙主要用於寫字,皇帝有時還用來頒賜群臣。

清代乾隆年間有仿明仁殿紙,是一種黃色粉蠟箋紙,以桑皮為原料,兩面都用黃粉加蠟,再用泥金繪以圖案,紙背灑以金片。此紙製作精良,平滑勻細,質地較厚,造價很高,為宮廷御用。現故宮博物院存「泥金如意雲紋銷金黃色粉蠟箋」就是乾隆期間的仿明仁殿紙。


瓷青紙:
瓷青紙是五代至宋的一種華麗的加工紙,一般較厚重,可分層揭開,並染以靛藍,因其色如瓷器的青釉,故稱為瓷青紙。表面或經砑光加蠟,一般用泥金寫字其上,或將金粉散於膠水中寫成金字,顏色十分鮮明。宋徽宗趙佶和金章宗元璟就很喜歡在瓷青紙上用泥金寫字。1978年蘇州瑞光寺塔出土北宋雍熙年(公元984-987)刻本《妙法蓮花經》卷軸引首為瓷青紙。


金粟箋:
金粟箋,又名金粟山藏經紙,是北宋時的優質紙,由浙江海鹽縣金粟寺所藏,宋代時產生於歙州,原料多為桑麻,經過加蠟,有濃淡斑紋,紙上有朱色印文「金粟山藏經紙」。除用來寫經外,也用來裝裱珍貴書畫的引首。明屠隆《箋譜》說它「瑩白可愛」。


謝公箋:
謝公箋是宋代謝景初(字師厚,公元1020-1080)創製的一種加工紙,產於益州(今四川成都),因其有深紅、粉紅、杏紅、明黃、深藍、淺藍、深綠、淺綠、銅綠、淺雲十色,故又名「十色箋」,是中國古代加工紙中的上品,與唐代的薛濤箋齊名。


澄心堂紙:
南唐澄心堂紙是五代時期一流的加工名貴紙,是南唐文房四寶之一,宋人蔡襄評其為紙中第一品,五代時由南唐後主李煜設官局監造於澄心堂,供其詩詞書畫之用。此紙造於歙州和池州(今安徽歙縣及貴池),原料是楮皮,其特點是極其潔白、表面平滑如玉版,受墨性強,紙質厚重、堅韌。

製造時特別之處,是抄紙時間一般在冬季,以臘月敲冰水配製紙漿,梅堯臣有詩句云:「寒溪浸楮舂夜月,敲冰舉簾勻割脂。焙乾堅滑若鋪玉,一幅百金曾不疑。」(《宛陵集.答宋學士次道寄澄心堂紙百幅》)。南唐滅亡後,宮人自宮中攜出,並以高價出售,宋代文人如劉敞、歐陽修、梅堯臣、宋敏求等動輒以重金購之,並以詩詠之,對其評價相當高。

仿製品從宋代至清代不斷出現,加工越見精美,這些仿製品叫仿澄心堂紙,清代仿澄心堂紙一般呈斗方,質地厚實,多為彩色粉箋,並繪以泥金山水、花鳥等圖案。


雲藍紙:
雲藍紙是唐代的一種加工麻紙,有藍色雲狀的圖案,其製作者是晚唐花間派詩人段成式。他在《寄溫飛卿箋紙》的詩序寫道:「予在九江造雲藍紙,既乏左伯之法,全無張永之功,輒送五十枚。」(蘇易簡《文房四譜》卷四《紙譜》),後來,溫庭筠用此紙寫了《答段柯古見嘲》一詩。據潘吉星先生研究,雲藍紙的製作原理是讓淺藍色染液在紙面上流動,由其流動軌跡自然形成雲狀。後來日本也出現這類紙,稱雲紙。



硬黃紙:
硬黃紙是唐代一種名貴的加工紙,有「紙壽千年」之美譽,主要用來寫經和摹寫古帖,以黃柏染色,經塗蠟砑光而成,質地堅韌,透明性強,尤適用於響拓法帖墨跡,光澤瑩滑,耐久性強,因黃柏汁可以防蟲,歷千年而不衰。


薛濤箋:
薛濤箋是一種加工紙,又名浣花箋,因其製作者和產地而得名。薛濤是唐代女詩人,曾住在成都東南郊岷江支流百花溪,或名浣花溪。薛濤箋的造紙原料為木芙蓉,並取薛濤宅旁浣花溪水製紙,呈紅色或粉紅色,是薛濤喜歡的顏色,傳說薛濤把顏色花瓣撒在紙上,加工成彩箋。因薛濤好作小詩,而小詩篇幅較短,故其形制短小別緻。晚唐詩人李商隱曾作詩詠之,詩中句云:「浣花箋紙桃花色,好好題詞詠玉鉤。」五代詞人的結集《浣花集》取名自浣花箋。後世有仿製品,稱仿薛濤箋,清代也稱它為便箋。


水紋紙:
水紋紙是唐代一種比較考究的加工紙,把這種紙放在迎光處可顯現發亮的線紋圖案。按其製作方法的不同而可分為砑花紙和花簾紙,前者將紙放在刻有字畫的木製或其他材料的模版上,用力壓在紙面,使形成花紋;後者則在抄紙器上加工,編簾時以粗細不等的絲線在竹簾上編出不同的花紋或圖案,這樣抄造出來的紙就帶有花紋。北宋書法家李建中《同年帖》所用的紙就是水紋紙,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2006年8月17日 星期四

紙蕾絲的起源

紙蕾絲是一種在描圖紙上透過壓凸、穿刺等動作,配合剪刀,所表現的手藝。原文為Parchment Craft,Parchment是羊皮紙,「羊皮紙手工藝」為較正確的翻譯。近代因為造紙技術的發達,描圖紙已取代了昔日的羊皮紙。

 
紙蕾絲的起源至今仍不十分明確,一般認為是起源於西班牙、法國的修道院。當時人們在削薄加工後的羊皮或豬皮上抄寫經文、繪製圖案,並加工裝飾。後來隨著西班牙發動的戰爭而流傳開,在德國、比利時、西班牙、荷蘭等信仰天主教的國家,以具宗教意味的圖片或問候卡片漸漸普及於民間。

紙蕾絲歷經數世紀的演變,到了十九世紀的巴黎,作品擺脫以往的宗教模式,開始呈現浪漫氣息。卡片上可看到如天使、可愛的小女孩及花朵等圖案,甚至三度空間的立體效果。在現代的南美,凡遇到重要的日子,人們均習慣以紙蕾絲卡片,送上最誠摯的祝福。

十多年前,出生於南美哥倫比亞的Martha Ospina女士因嫁至荷蘭,使得此歷經數世紀傳衍的手藝重回歐洲的懷抱。

由於受到多數人喜愛,Martha便於1988年創立Pergamano品牌及IPCA 國際紙蕾絲藝術學院, 開始以有系統、組織的方式推廣教學。在Martha的長期帶動下,Pergamano已和 Parchment Craft畫上等號,目前紙蕾絲的愛好者已遍佈全世界各地;同時目前也有2 千位多位經Martha的指導並取得資格認證之老師,分佈於世界各地包括歐洲各國、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南非、日本、台灣、韓國、菲律賓、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28個國家。

Pergamano 提供玩家豐富的資源,除了完整紙蕾絲工具含適用於新手入門及進階玩家外,並不斷研發新技巧並搭配書籍及圖稿,讓紙蕾絲愛好者創作靈感無止境;除此,每年一次在荷蘭舉辦的全球性紙蕾絲聯展,更是紙蕾絲愛好者的年度盛事。


2006年8月16日 星期三

紙雕的起源

紙雕,也叫紙浮雕是一種以紙為素材、使用刀具塑形的工藝。紙作為立體形式的表現物出現得很早,中國很早就有手工扎作而成的人物。

紙雕的起源應追溯中國漢朝紙的發明及16世紀德國對紙的改良成果。十八世紀中葉,歐洲一群喜愛創作的藝術家開啟了紙雕藝術的大門,他們利用簡單的工具及不同的紙張,創作出許多主題式的紙雕作品。17世紀的英國著名紙雕藝術先驅奧古丁·華克,在1760年完成的兩幅海洋作品至今仍保留在英國格林威治國家海洋博物館內。

紙雕最早是用一種叫“紙莎草”的植物製成的草紙製作,後來在土耳其等海灣地區,人們開始用家畜的皮代替這種草紙,但這也無形中使這種手工藝品價錢昂貴。


隨著紙材來源的普及和紙雕技術的演進,紙雕發展成一種賺錢的插圖媒體。至今,紙雕仍是立體插圖業的尖兵。西方許多美術學府都設有專係,教授紙雕及其衍生出來的各種立體創作方式。

工業革命時代,由於工商業的蓬勃發展,紙雕藝術開始在百貨公司的櫥窗流行,接著攝影技術的發明,進一步將紙雕表現在印刷的傳媒上,形成紙雕藝術普及化。

紙雕藝術的全盛時期,由歐洲地區傳達到世界各地,最負盛名的是每年舉辦的“3D藝術”評鑒,由許多地區包括:歐洲、加拿大、澳洲、日本等國家的藝術家們參與盛會,提供超水準的作品競逐得之不易之獎項。


2006年8月14日 星期一

剪紙溯源

剪紙藝術起源很早,根據考古其歷史可追朔到西元六世紀,甚至更早。

在過去,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在葬禮上燃燒,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

現在,剪紙更多地是用於裝飾,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

據考證,從商代始(西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金銀箔、皮革或絲織品進行接空刻花製作裝飾品。

西漢時,人們用麻纖維造紙,傳說漢武帝的寵妃李氏去世後,帝思念不已,臥不安度,食不甘味,於是請術士用麻紙剪了李妃的影象為其招魂,這大概是最早的剪紙。

西元105年,蔡倫改進和推廣前人的經驗開始大量造紙,這種鏤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從而誕生了剪紙藝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唐宋時期,流行「鏤金作勝」的風俗。「勝」,就是用紙或金銀箔、絲帛剪刻而成的花樣,剪成套方幾何形者,稱為「方勝」;剪成花草形者,稱為「華勝」,剪成人形者,就稱之為「人勝」。南朝梁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七日為人日,(《東方朔傳·歲時節》:天地初開,一日雞,二日狗,三日豬, 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盛,陰則災。 八日之中,尤以人日為重,又稱「人勝節。」)以七種菜為羹;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於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

唐代大詩人杜甫以《人日》為題作詩:「此日此時人共得,一談一笑俗相看。尊前柏葉休隨酒,勝裡金花巧耐寒。」另一位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也作有《人日》詩,詩中說:「鏤金作勝傳荊俗,剪綵為人起晉風。」唐代李遠《剪綵》詩寫道:「剪綵贈相親,銀綴鳳真,雙雙御綏鳥,兩兩度橋人,葉逐金刀出,花隨玉指新,願君千萬歲,無處不逢春。」六十年代在新疆出土的文物中,還有一件唐代的人勝剪紙,七個女子人形排列成行,此勝用於圍飾髮髻。

在宋代,隨著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許多工藝美術應運而生,有的將剪紙作為禮品的點綴,有的貼在窗上,有的裝飾燈彩,還有的剪成所謂"龍虎"之類,並出現了專業剪紙藝術家。

宋代剪紙用於工藝裝飾的一個重要創造,是吉州窯的瓷器,產品有茶盞和花瓶等,造型生動、活潑,它是作者在施釉過程中,貼上剪紙,入窯燒制而成的。

到了明代,剪紙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應用典型例子是"走馬燈"。它又叫夾紗燈,是將剪紙夾在紗中,用燭光映出花紋。

在清代,因滿族人有剪紙的習俗,所以剪紙進入宮廷。

作為一種民間世藝術,剪紙的題材很廣泛,它既反映現實生活中群眾喜聞樂見的事物,也表現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因為剪紙的作者大多來自農村,所以她們的作品題材大部是取材自己的實際生活,如餵雞、養豬、牧羊、放牛、騎驢趕車走娘家和抱胖娃娃,搞家庭副業,參加田間勞動,有的直接表現自己伺養的家禽、家畜,如雞、鴨、鵝、牛、馬、羊、駱駝、狗、貓等。

也有的表現生活中常常見到的植物,如:梅、蘭、竹、菊、牡丹、荷花、水仙,還有各種瓜果、蔬菜等。因為這些題材都來自生活,所以剪紙作品表現的內容生活氣息就十分濃厚。


民間流傳的神話故事也剪紙的重要題材。如江浙一帶,民間剪紙在題材上大部分取材于當地流傳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紅摟夢、西廂記等故事的情節。民間藝人用剪紙這一形式來表達自己對這些故事中的人物的愛與憎。京劇的發源地在北京,岡此,京劇險譜剪紙就以臨近北京的蔚縣最為著稱。此外諸如八仙過海、上八訕、下八仙、嫦娥奔月、天女散花。

每一種藝術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由於剪紙材料(紙)和所用的工具(剪刀和刻刀)決定了剪紙具
有它自己的藝術風格。

剪紙很講究線條,因為剪紙的畫面就是由線條構成的。由此就產生了千刻不落,萬剪不斷的結構。這是剪紙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

剪紙的線條歸納為五個字:圓、尖、方、缺、線。要求達到:圓如秋月、尖如麥芒、方如青磚、缺如鋸齒、線如鬍鬚。可以說線條是剪紙造型的基礎。在構圖上,剪紙不同於其他繪畫,可以把太陽、月亮、星星,飛鳥、雲彩,同地面上的建築物、人群,動物同時安排在一個畫面上。

剪紙一般不採取寫實手法。它的形象誇張、簡潔、優美,富有節奏感 。還有,剪紙色彩單純、明快。不作同類色、類似色、鄰近色的配置,在對比色中求協調。


2006年8月13日 星期日

目前發現最早的剪紙

目前發現最早的剪紙恐怕要算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吐魯番的阿斯塔那古墓中發掘出來的距今1500年的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9年)的5幅剪紙了。這5幅剪紙作品分別為《對馬團花》、《對猴團花》、《八角形團花》、《忍冬紋團花》、《菊花形團花》。

由於紙質作品易腐爛的特點,所以古代剪紙作品保存下來的極少,但古代剪紙藝術卻附著於其他兄弟藝術而妥善地保存了下來。如古代鏡體鏤刻的兩兩相對的羽人、飛鳳、花鳥等附有刻劃特點的圖案;古代紡織品上剪紙花樣的遺存,民間陶瓷體上的剪紙花樣等,都說明了剪紙藝術的存在以及它的廣泛性。另外,刺繡作品的底稿普遍都是剪紙製作的。

有趣的是,上世紀60年代在江蘇江陰市出土的一把明代折扇扇面里居然夾藏著一張剪紙。這把扇的扇面由雙層棉紙裱成,表面塗上柿汁,顏色呈棕色,並灑金。扇面雖然沒有什麼別致之處,但將這把折扇的扇面對著燈光映照時,就會顯出兩層棉紙中間夾著一幅美麗的剪紙作品《梅鵲報春圖》。


 


2006年8月9日 星期三

摺紙的源流

根據最新的考古學報告,西漢時代已有紙張的出現,而東漢蔡倫造紙之說相信是誤傳。他只是改良了造紙的技術,令到紙張可以普及使用。當時紙張的用途,主要是限於書寫、記事和用作繪畫,至於摺紙則只是應用於祭祀為主。雖然摺紙在民間已開始世代相傳,但仍然未能受到當時社會的重視。


摺紙藝術源自中國是無可置疑的,但缺乏文獻上的具體支持;然而,最早記載摺紙藝術的歷史文獻,卻是在日本發現的。我們只能找到一些佐證來支持摺紙是源出中國,真是可惜之至。


摺紙藝術相信是在唐代


( 約公元六世紀 ) 時,由中國東傳至日本。當時日本人把這一種新藝術稱為「折紙」,即「ORIGAMI」。「ORI」解作摺疊,而「GAMI」就是紙張的意思。自此日本人非常重視這種藝術,並加以發揚;而摺紙也由中國傳至西班牙,及後流傳至歐美各國。此外,有證據顯示,北非的摩爾人(MOORS)亦有發展其摺紙藝術。


現今的摺紙藝術,已經匯合了東西的兩大主流。它們不但互相影響,而且更將摺紙藝術帶到一個更高的層面。摺紙不但有藝術性,也開始趨向學術性。

2006年8月1日 星期二

我的手工藝書

算了一下手頭上所擁有的手工藝相關書籍,才發現自己在這幾年所買的書還真不少,所花的費用也是很可觀... 

中國結、繩結相關書籍有28本,立體球形摺紙、紙雕相關書籍有35本,其他類的手工藝書籍有3本,合計一共有66本.

其中有些書,我是為了其中1~2種比較特殊的做法,而買的;即使那些書裡面大部份的做法,其他的書上都有了,我還是會為了那些我想要的做法而去購買...

或許,有的人會覺得這樣的做法似乎有些瘋狂,不過只要那些比較特殊的做法能夠讓自己的靈感有所啟發,多花點錢也是值得的.

因為,多觀摩別人的作品,不單是刺激自己進步與創作的最好的方法,也能瞭解到其他作品精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