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31日 星期五

多面體摺紙的組合方式(二)

多面體摺紙的組合方式,主要是根據立體幾何,也就是所謂的「柏拉圖多面體」、「克卜勒-龐索 多面體」、「阿基米德立體」等,只要能夠符合立體幾何的多面體,都可以成為多面體摺紙的組合方式。


阿基米德立體 (Archimedean Solid)

就是一凸多面體與球面拓樸同胚,且每一頂點所接的正多邊形面的種類及其面數皆相同。

它們是以兩個或以上的正多邊形以相似的排列組成的凸多面體。

阿基米德立體都是「很對稱」的。 

阿基米德立體的數量為 13 個。


截頂四面體 (Truncated Tetrahedron)



截半立方體 (Cuboctahedron / Dymaxion / Heptaparallelohedron)



截頂八面體 (Truncated Octahedron / Mecon)



截頂立方體 (Truncated Cube)



小斜方截半立方體 (Small Rhombicuboctahedron)



大斜方截半立方體 (Great Rhombicuboctahedron / Rhombitruncated Cuboctahedron)



扭棱立方體 (Snub Cube / Cubus Simus / Snub Cuboctahedron)



三十二面體、截半十二面體 (Icosidodecahedron)



截頂二十面體 (Truncated Icosahedron)



截頂十二面體 (Truncated Dodecahedron)



小斜方三十二面體 (Small Rhombicosidodecahedron)



大截頂三十二面體 (Great Truncated Icosidodecahedron / Great Rhombicosidodecahedron / Rhombitruncated Icosidodecahedron)



扭棱十二面體 (Snub Dodecahedron)

2007年8月24日 星期五

六角星寶盒




這是我唯一一件以亮面的紙張做為表層的紙盒,也應該是最後一件...

因為這樣的紙張使用起來,雖然可以讓作品看起來較有質感,卻需要使用到較多的膠水才能使它和其他的紙張黏在一起。

如此一來,不單手上容易沾染到大量的膠水,連紙張也很容易被膠水所沾染到,只要沒有即時將膠水清除,就很容易在紙張上留下明顯的污點。

這樣的情況不單大大提昇了製作的困難度,也大大提昇了作品失敗的機會,因此在這件作品做到一半時,我便想放棄使用如此難以駕馭的紙張,可是已經貼上去的紙張又難以撕除,只好耐著性子將這件作品完成囉~

2007年8月18日 星期六

RSTUVWXYZ - STARS




作品名稱(Model name):RSTUVWXYZ - STARS

摺圖原創者(Creator):M.Mukhopadhyay

組合方式(Combination way):十叉九頂星形標準單位

組件數量(Module quantity):56 Pieces

紙張大小(Paper size):4.5 cm x 4.5 cm

紙張數量(Paper quantity):56 Pieces

作品大小(Model size):圓徑(Diameter) 6.8 cm

2007年8月11日 星期六

Sonobe Variation 2




作品名稱(Model name):Sonobe Variation 2

摺圖原創者(Creator):Bennent Arnstein

組合方式(Combination way):柏拉圖 正6面體(Hexahedron or Cube)

組件數量(Module quantity):24 Pieces

紙張大小(Paper size):4.5 cm x 4.5 cm

紙張數量(Paper quantity):24 Pieces

作品大小(Model size):3.2 cm 立方體(Cubes) 

2007年8月7日 星期二

Sonobe Variation 1




作品名稱(Model name):Sonobe Variation 1

摺圖原創者(Creator):Bennent Arnstein

組合方式(Combination way):柏拉圖 正6面體(Hexahedron or Cube)

組件數量(Module quantity):24 Pieces

紙張大小(Paper size):4.2 cm x 4.2 cm

紙張數量(Paper quantity):24 Pieces

作品大小(Model size):3 cm 立方體(Cubes)

2007年8月1日 星期三

中國紙張的歷史

紙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之一,它與指南針,火藥,印刷術一起,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技術的基礎。紙的發明也結束了古代簡牘繁複的歷史,大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在上古時代,祖先主要依靠結繩紀事,以後漸漸發明了文字,開始用甲骨來作為書寫材料。後來又發現和利用竹片和木片(即簡牘)以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但由於縑帛太昂貴,竹木太笨重,於是便導致了紙的發明。


據考證,西漢時已開始了紙的製作。1957年陝西省博物館在西安東郊灞橋附近的一座西漢墓中,發掘出了一批稱之為「灞橋紙」的實物,其製作年代當不晚於西漢武帝時代。之後在新疆的羅布淖爾和甘肅的居延等地都發掘出了漢代的紙的殘片,它們的年代大約比東漢建初至元興年間的宦官蔡倫所造的紙要早150年至200年。


由此可知,紙的發明雖然很早,卻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政府文書仍是以書寫在簡牘、縑帛為主。直至獻帝時,東萊人左伯又對以往的造紙方法作了改進,進一步提高了紙張質量。他造的紙潔白、細膩、柔軟、勻密、色澤光亮,紙質尤佳,世稱「左伯紙」,其中尤以五色花箋紙,高級書信紙為上。
 
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廣泛流傳,普遍為人們所使用,造紙技術進一步提高,造紙區域也由晉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陽一帶而逐漸擴散到越、蜀、韶、揚及皖、贛等地,產量、質量與日俱增,造紙原料也隨之多樣化,紙張的名目也跟著繁多起來。


竹簾紙,紙面有明顯的紋路,其紙緊薄而勻細。剡溪有以籐皮為原料的籐紙,紙質勻細光滑、潔白如玉、不留墨。東陽有魚卵紙,又稱魚箋,柔軟、光滑。江南以稻草、麥桿纖維造紙,呈黃色,質地粗糙,難以書寫。北方以桑樹莖皮纖維造紙,質地優良、色澤潔白、輕薄軟綿、拉力強,紙紋扯斷如棉絲,稱為棉紙。


蔡倫造紙的原料廣泛,以爛魚網造的紙叫網紙,破布造的紙叫布紙,因當時把魚網破布劃為麻類纖維,所以統稱麻紙。


為了延長紙的壽命,晉時已發明染紙新技術,即從黃蘖中熬取汁液,浸染紙張,有的先寫後染,有的先染後寫。浸染的紙叫染潢紙,呈天然黃色,有滅蟲防蛀的功能,所以又叫黃麻紙。


隋唐時期,著名的宣紙誕生了。在宣紙的主要產地安徽宣州有這麼一個傳說:蔡倫的徒弟孔丹,在皖南以造紙為業,他一直想製造一種特別理想的白紙,用來替師傅來畫像修譜。但經過許多次的試驗都不能如願以償。一次,他在山裡偶然看到有些檀樹倒在山澗旁邊,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蝕得腐爛發白。後來他用這種樹皮造紙,終於獲得成功。由此可以斷定:利用樹皮製造宣紙,在唐朝時候就比較盛行了。唐代寫經的硬黃紙,五代和北宋時的澄心堂紙等,都是屬於熟宣紙一類。嗣後宣紙一直是書寫,繪畫不可缺少的珍品,到明清以後,中國書畫幾乎全用宣紙。


同時,由於發明了雕版刷術,大大刺激了造紙業的發展,造紙區域進一步擴大,名紙迭出,如益州的黃白麻紙,杭州、婺州、衢州、越州的籐紙,均州的大模紙,蒲州的薄白紙,宣州的宣紙、硬黃紙,韶州的竹箋,臨州的滑薄紙。唐代各地多以瑞香皮、棧香皮、楮皮、桑皮、籐皮、木芙蓉皮、青檀皮等韌皮纖維作為造紙原料,這種紙紙質柔韌而薄,纖維交錯均勻。


唐代在前代染黃紙的基礎上,又在紙上均勻塗蠟,經過砑光,使紙具有光澤瑩潤,艷美的優點,人稱硬黃紙。還有一種硬白紙,把蠟塗在原紙的正反兩面,再用卵石或弧形的石塊碾壓摩擦,使紙光亮、潤滑、密實、纖維均勻細緻,比硬黃紙稍厚,人稱硬白紙。


另外政治家填加礦物質粉和加蠟而成的粉蠟紙;在粉蠟紙和色紙基礎上經加工出現金,銀箔片或粉的光彩的紙品,稱做金花紙、銀花紙或金銀花紙,又稱冷金紙或灑金銀紙;還有顏色和花紋極為考究的砑花紙,它是將紙逐幅在刻有字畫的紋版上進行磨壓,使紙面上隱起各種花紋,又稱花簾紙或紋紙,當時四川產的砑花水紋紙魚子箋,備受文人雅士的歡迎。


另外,還出現了經過簡單再加工的紙,著名的有薛濤箋,謝公十色箋等染色紙、金粟山、經紙,以及各種各樣的印花紙,松花紙,雜色流沙紙,彩霞金粉龍紋紙等。


五代制紙業仍繼續向前發展,歙州製造的澄心堂紙,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認為是最好的紙;此紙「滑如春水,細密如蠶繭,堅韌勝蜀箋,明快比剡楮」。這種紙長者可五十尺為一幅,自首至尾勻薄如一宋代繼承了唐和五代的造紙傳統,出現了很多質地不同的紙張,紙質一般輕軟、薄韌,上等紙全是江南製造,也稱江東紙。紙的再利用開始於南宋,以廢紙為原料再造新約,人稱還魂紙或熟還魂紙,具有省料、省時,見效快的特點。


元代時造紙業凋零,只在江南還勉強保持昔日的景象。


明代時造紙業才又興旺發達起來,主要名品是宣紙、竹紙、宣德紙、松江潭箋。


清代宣紙製造工藝進一步改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紙。各地造紙大都就地取材,使用各種原料,製造的紙張名目繁多,在紙的加工技術方面,如施膠、加礬、染色、塗蠟、砑光、灑金、印花等工藝,都有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各種箋紙再次盛行起來,在質地上推崇白紙地和淡雅的色紙地,顏色以鮮明靜穆為主。康熙、乾隆時期的粉蠟箋,如描金銀圖案粉蠟箋、描金雲龍考蠟箋、五彩描繪砑光蠟箋、印花圖繪染色花箋,三色紙上採用粉彩加蠟砑光,再用泥金或泥銀畫出各種圖案。箋紙的製作在清代已達到精美絕倫的程度。